多倫多華裔媒體的發展與多倫多華人社區的發展互連,息息相關。多倫多唐人街的發展史,要由1858年7月8日,卑斯省的弗雷澤河畔發現金礦講起,卑斯省政府為了要大量人手開採金礦,於是利用香港金山莊安排桅船,由廣東省珠江三角洲一帶,即開平、新會、台山及恩平等四邑地區,運來一批又一批的廉價勞工,直至1870年,金礦已被開採得七七八八,而當時的加拿大首任總理約翰‧麥當奴(John A MacDonald),為了要連貫加拿大東西兩岸,於是決定興建一條跨越洛磯山脈的鐵路,由卑斯省直達太平洋,並邀請美國一名建築商翁德丹克(Orderdonk )承建,順理成章,原先到卑斯省開採金礦的華工,便加入了建設鐵路工程。
後來多倫多市會堂在伊利莎伯街建立,不少華人店舖被政府收回,於是分三路遷移,一些向西搬遷至士巴丹拿道(Spadina Ave.)夾登打士西街(Dundas Street West ),即現今的唐人街一帶,而登打士西街過去則稱作舊威士頓路(Old Weston Road),於1884年時,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公司(Canadian Pacific Railway)以該段道路作為多倫多鐵路西站(West Toronto Railway Station),但現今該鐵路已於1997年重鋪,成為新的士巴丹拿道街車系統。另一些向東移徙到芝蘭東街(Gerrard Street East)夾博維爾路(Broadview Ave.)一帶,成為今日的東區唐人街,亦有一些搬到士嘉堡雪柏大道(Sheppard Ave.)附近落腳,即現今慶龍中心附近,自此以後,華人的聚落向北遷移,現在七號公路一帶,已成為華裔移民選擇的新落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