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夢長安 之 夜來幽夢忽還鄉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書畫家,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文人之一。他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並稱「三蘇」,合稱「唐宋八大家」之一;詞壇則與辛棄疾並列為「蘇辛」。
蘇軾出身書香門第,從小天資聰穎,深受父親蘇洵教育。20歲(1057年)參加科舉,中進士,時稱「蘇學士」,為歐陽修所賞識。初任官職於鳳翔、杭州、密州、徐州等地,關心民生,重視水利與農政。
蘇軾在任期間發表大量政論與詩文,政績與才情並著,深得百姓敬仰。與王安石的新法多所齟齬,屢上奏章反對變法,被視為「保守派」。1079年因「烏臺詩案」被誣陷為詩文諷刺朝政,入獄百餘日後貶謫黃州。
蘇軾離開朝廷權場,轉而專注文學與自然,創作出〈赤壁賦〉、《定風波》等千古名篇。自號「東坡居士」,在江畔築「雪堂」,耕讀自足,人生觀轉為豁達。此後仕途顛沛,被貶至惠州(今廣東)、儋州(今海南)等地,備嘗艱辛。即使在嶺南偏遠之地,仍以教化鄉民、寫詩作畫自樂。
哲宗即位後赦免,晚年回到常州(今江蘇)病逝,享年六十五。蘇軾詩風豪放、自然、雋永,深具哲思與人生體悟,總數超過2700首。蘇軾打破晚唐五代婉約格調,開創豪放詞派先河。以人生哲思入詞,情感深厚,意境開闊。
代表作:
《題西林壁》:「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飲湖上初晴後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念奴嬌·赤壁懷古》:「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水調歌頭》:「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定風波》:「也無風雨也無晴。」
《赤壁賦》《後赤壁賦》:以哲學視角寫景抒懷,開文賦寫意之先河。
《六國論》《方山子傳》:政論與人物傳記皆有代表性。
蘇軾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書法自成一家,筆勢遒勁有力,風格自然舒展。擅畫竹石、山水,提倡文人畫風。
儘管遭遇坎坷,蘇軾從不怨天尤人,而是以幽默化解憂患,正如他所言:「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蘇軾一生忠於朝廷,但更憐民疾苦,關心農桑水利,不計一己榮辱。其思想融合儒家倫理、佛家空靈與道家逍遙,體現於文學與人生態度中。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詞開創「豪放派」之先,影響辛棄疾、陸游等。書法繼王羲之,開創北宋文人書風。為後世士大夫人格楷模,被尊為「文中之聖」。
蘇軾是歷史長河中最難以歸類的人物。他是詩人,也是政治家;是書畫大家,也是哲人。他筆下的風月,不僅屬於北宋,也屬於千年後仍在仰望星月、品味人生的我們。如他所寫: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不僅是蘇軾的人生觀,也是他給世人最後的安慰。
蘇軾在詞壇上的地位極高,是豪放詞派的奠基人,開創了詞體從宴遊言情走向哲理詩化、言志載道的新方向。蘇軾讓詞脫離了「香奩閨情」的框架,引領它成為真正可以承載人生哲學、政治志向與天地之情的文體,為詞注入了新的生命力,為後來者鋪設寬廣的路徑。
蘇軾詞之所以千年不朽,不僅在於其語言的精練、意象的開闊,更在於他能以一種不疾不徐、看破不說破的語氣,把一整個朝代的風雨人生,沉靜地寫進長風明月裡。
蘇軾的文學作品橫跨詩、詞、賦、散文,風格瀟灑自適而不失厚重,思想深邃而富人情味。即使距今千年,他筆下的世界依然鮮活,對當代社會仍有諸多啟發,從人生哲學、情緒調適、公共精神、審美趣味,到知識分子的責任感與人文關懷,皆可深思。
蘇軾一生仕途坎坷,屢遭貶謫,卻始終未沉溺於哀怨。例如貶黃州後寫下的《定風波》: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不只是個人的精神抒懷,也是一種心理免疫力的修煉:用詩意的眼光面對苦難,用幽默化解無奈。對於今日社會高壓、焦慮、內卷之境,蘇軾的文字提醒我們:世界不會為你轉圜,但你能改變對世界的眼光。在不如意中保有幽默感與詩意,是對抗現代焦慮的古典方式。
蘇軾不是一位「避世文人」,他的詩詞與政論並重,關懷民生,關心政治。他反對王安石變法時的某些激進作法,提出溫和改革主張。他的文學不是純粹的自娛,而是「文以為政,道以明心」。
在資訊爆炸、價值撕裂的今天,知識分子的聲音更容易淪為喧囂中的空談。而蘇軾提醒我們,真正的文學,是一種「言責」——用文字對現實做出有溫度的回應。文學不該只是逃避現實的庇護所,它可以是照亮現實的燈塔。
蘇軾熱愛生活,懂書畫、好品茶、愛蓮、賞竹。他將美學生活化,不拘於禮制與權位。他在黃州築東坡雪堂,閒時與民共釀「東坡酒」、煮「東坡肉」,自得其樂。在當下以效率與成功導向為主的社會中,蘇軾的生活態度提醒我們:審美,不是奢侈,是一種精神自由,是在功利社會中尋回自我本質的一種方式。
蘇軾對亡妻王弗的《江城子》可謂千古第一悼亡詞: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這不是文學雕琢,而是真情流露。現代社會在效率與速食情感中迷失,真情往往變成表演,深情變得廉價。蘇軾的詞提醒我們:寫情不為抒發,而為記念,為承擔,為活下去的證明。真正的情感,是時間與記憶共同沉澱下來的誓言。
蘇軾學識淵博,卻從不自滿。他曾說:「無一物中無盡藏,有花有月有樓台。」他尊重自然與不可知,詩中常見莊子、佛理、易經影響。他能在「有」與「無」之間,體悟人生的本真。在今天「知識焦慮」盛行的時代,我們一味追求知識的量與速度,卻忘了蘇軾教我們的:不知是一種謙卑,是智慧的開端。知識不只為解釋世界,也為理解自身的無知與渺小。
他以詩詞為橋,連接苦難與歡喜、孤獨與自由、理想與現實。他的文字,不是供奉在故紙堆中,而是可讀、可思、可行的生活指南。他教我們「如何與世界和解,又不放棄熱愛世界」。蘇軾不單帶給我詩詞文學,也教懂我們為人處世之道。
-本故事完-
-本故事純屬虛構,並與史實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