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counter
Skip to main content

天命如歌 之 中國歷史上的女皇帝武則天

武則天(624年-705年),名曌,唐朝并州文水(今山西)人,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的一生跨越盛唐的興起與轉折,從一名宮女,歷經才人、尼女、昭儀、皇后,最終登上帝位,建立「周」朝,成為「則天大聖皇帝」。

武則天十四歲入太宗李世民宮中,封為「才人」,因聰慧而受召侍讀《史記》《老子》。太宗死後,她依例入感業寺為尼。

太宗之子高宗李治即位,於感業寺進香時與她重逢,迎入後宮,封為昭儀。武氏以才情、溫婉與敏銳的心機取代了王后、蕭淑妃,最終被立為皇后。高宗多病,政務多由武后處理,史稱「二聖臨朝」。她以明斷與狠決治國,整肅朝政,重用酷吏,壓制反對派,奠定實際統治基礎。

自高宗死後,先後立中宗、睿宗為帝而廢之,最終改國號為「周」,自稱「聖神皇帝」,遷都洛陽,開元號「天授」,正式成為中國史上唯一女皇。

武則天晚年多病,政事由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干預,引起朝野不滿。705年張柬之等人發動「神龍政變」,迎中宗復位。武后退位為太上皇,數月後崩於上陽宮,享年八十二。

武則天的功過歷史自由定論,然而她重用人才,提拔寒門,打破門閥世族壟斷,如狄仁傑、張柬之、張說、姚崇等皆出於她的提拔。科舉制度的改革,擴大進士取士範圍,重視文學才能,為唐代文人政治的盛期奠基。他也整肅吏治,雖用酷吏,但有效削弱貴族勢力,鞏固中央集權。

武則天延續「貞觀之治」的基礎,注重農桑、水利、賑災,使唐朝社會經濟仍保持繁榮。她提倡佛教,以「彌勒下生」比喻自身登位的正當性。開鑿龍門石窟「奉先寺大像」,佛面即取她之容。她的登基打破「男尊女卑」之觀念,儘管為時短暫,卻使女性的政治與文化角色獲得前所未有的象徵力量。

歷史上對武則天評價極為兩極:

  • 正面:治國有方、識人用才、開創「則天盛世」,延續唐朝強盛。
  • 負面:為爭權而誅殺宗室、酷吏橫行、禍及忠良。

宋朝司馬光稱她「性多權術而少仁」,然明清以後文人多從歷史全局再評價,認為她「雖為女主,實具帝王之度」。

武則天登基使中國傳統「天命」思想產生裂縫,女性亦可「承天受命」。政制與文化的承轉,她的改革為「開元盛世」鋪路,是唐代中期興盛的過渡者。歷史形象的演變,她由妖后、權姬之名至近代「女政治家」「時代的先覺」,其形象隨思想演變而被重新詮釋。

鳳凰非雄,亦能御風而翔;

天命非男,亦可執權而治。

武則天以一女子之身,折盡世俗之骨,立於千年王朝之巔。她的一生,是權力、智慧與孤寂交織的長歌。

她既是唐朝的陰影,也是盛世的延續者;既破舊法,又開新途。

她死後碑文留空,史家謂之「無字碑」——

她的人生,功過無言,惟待後人書。她的一生就是天命,天命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