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counter
Skip to main content

聯邦大選,誰能改寫歷史?誰能領航?

 

剛上任的加拿大總理馬克·卡尼Mark Carney於3月14日宣誓就職,並於3月23日請求總督解散國會,觸發此次提前大選。 加拿大聯邦政府大選將於2025年4月28日舉行,較原定日期提前約六個月。

預計這次大選的焦點將集中在加拿大與美國之間的貿易關稅的問題上。 根據最新民調,自由黨支持率略高於保守黨,但兩者差距縮小,選情相當激烈。值得注意的是,選舉將使用基於2021年人口普查的選區劃分,使國會下議院議席數從338席增至343席。

目前預測那個政黨佔優勢尚難作準,先就五個主要政黨的資料,給予選民自行決定,在這次大選中如何作出選擇。

 

 

加拿大聯邦自由黨(Liberal Party of Canada,LPC)屬於中間偏左的自由主義政黨,該黨歷史悠久,曾多次執政,被視為加拿大政治中的「自然執政黨」(Natural Governing Party)。

基本資訊

• 成立時間:1867年

• 意識形態:自由主義、社會自由主義

• 政治立場:中間偏左

• 主要支持群體:城市選民、中產階級、多元文化社群

• 黨魁:賈斯汀·杜魯多(Justin Trudeau,2013年至2025年3月,現由馬克·卡尼Mark Carney接任)

• 國際關係:與國際自由聯盟(Liberal International)有聯繫

 

歷史與影響

自由黨自19世紀以來便是加拿大政壇的重要力量,與保守黨輪流執政。該黨推動了許多重大政策,包括全民醫療保健、多元文化主義、《憲法法案》(1982年)等。

近年來,自由黨在2015年聯邦大選中由杜魯多領導取得壓倒性勝利,結束了保守黨的執政時期。其後在2019年和2021年的大選中,自由黨雖然失去多數政府地位,但仍成功組建少數政府。

 

政策重點

• 經濟與社會政策:推動中產階級增長、提高最低工資、支持社會福利。

• 環境與氣候變遷:實施碳稅政策、承諾減少碳排放、投資清潔能源。

• 移民與多元文化:維護加拿大的移民體系,推動包容性政策。

• 外交與國防:強調與美國、歐盟等盟友合作,支持烏克蘭,維持自由貿易政策。

 

加拿大聯邦保守黨(Conservative Party of Canada,CPC),主張自由市場經濟、財政保守主義,並在社會議題上相對較為保守。該黨與聯邦自由黨輪流執政,是加拿大政壇的兩大主流政黨之一。

 

基本資訊

• 成立時間:2003年(由加拿大進步保守黨與加拿大聯盟合併而成)

• 意識形態:保守主義、自由市場經濟、財政保守主義

• 政治立場:中間偏右至右派

• 主要支持群體:企業界、農村與小城鎮選民、社會保守派

• 黨魁:博勵治(Pierre Poilievre,2022年至今)

• 國際關係:與國際民主聯盟(International Democrat Union)有聯繫

 

歷史與影響

保守黨的歷史可追溯至19世紀的加拿大保守黨,後來經過多次重組,2003年正式以「加拿大保守黨」的名義成立。該黨曾在2006年至2015年執政,由史蒂芬·哈珀(Stephen Harper)擔任總理,期間推動減稅、加強國防、強調能源開發,並在國際上保持親美立場。

2015年後,保守黨在三次聯邦大選(2015、2019、2021)中敗給自由黨,但仍是國會內的最大反對黨。2022年博勵治當選黨魁,並在近年的民調中逐漸拉高支持率。

 

政策重點

• 經濟與財政:主張減稅、減少政府開支、降低生活成本。

• 能源與環境:支持加拿大石油和天然氣開發,反對碳稅。

• 移民與邊境政策:主張更嚴格的移民與邊境管理。

• 治安與法律:強調打擊犯罪、支持更嚴格的司法懲罰措施。

• 外交與國防:強調加強國防、與美國及盟友維持強勁關係、對中俄採取更強硬立場。

 

加拿大聯邦新民主黨(New Democratic Party of Canada,NDP)是加拿大的主要中左翼政黨,以社會民主主義為核心,支持強大的社會福利制度、公平經濟政策和勞工權益。雖然從未在聯邦層面單獨執政,但經常在少數政府時期發揮關鍵影響力。

 

基本資訊

• 成立時間:1961年(由加拿大合作聯邦與勞工團體合併而成)

• 意識形態:社會民主主義、進步主義

• 政治立場:中間偏左至左派

• 主要支持群體:勞工階級、社會運動人士、年輕選民、城市居民

• 黨魁:駔勉誠(Jagmeet Singh,2017年至今)

• 國際關係:與進步聯盟(Progressive Alliance)和社會黨國際(Socialist International)有聯繫

 

歷史與影響

新民主黨自1961年成立以來,一直是加拿大政壇的第三大黨,偶爾在特定選舉中影響力上升。例如,在2011年聯邦大選中,傑克·林頓(Jack Layton)帶領NDP取得歷史性突破,成為官方反對黨。然而,2015年後該黨支持率下降,在自由黨與保守黨的競爭下,難以成為執政黨。

雖然從未在聯邦層面單獨執政,但NDP經常在自由黨的少數政府時期發揮關鍵作用。例如,2022年NDP與自由黨達成「信任與供應協議」,支持杜魯多的少數政府,以換取牙醫保健計劃、藥物保險等政策推動。

 

政策重點

• 社會福利:擴大全民醫療保障,包括藥物與牙醫保險。

• 經濟公平:提高最低工資、對富人與大企業徵收更高稅收。

• 住房政策:推動可負擔住房計劃、對炒房行為實施更嚴格規範。

• 環境與氣候變遷:加速減少碳排放、投資可再生能源,推動環保經濟轉型。

• 勞工與就業:強化工會權利、改善勞工保障,確保公平薪資。

• 原住民權益:承認並推動解決原住民歷史不公問題,增加原住民社區資源。

 

加拿大魁人政團(Bloc Québécois,BQ),主要代表魁北克省的利益,並支持魁北克獨立運動。該黨在聯邦層級並不尋求執政,而是專注於推動魁北克在加拿大內部的自主權,甚至最終脫離加拿大成為獨立國家。

 

基本資訊

• 成立時間:1991年

• 政治立場:中間偏左(社會民主主義+ 魁北克民族主義)

• 意識形態:魁北克民族主義、魁北克獨立運動、社會民主主義

• 主要支持者:魁北克法語族群、魁北克民族主義者

• 現任黨魁:伊夫-弗朗索瓦·布朗謝(Yves-François Blanchet)(2019年至今)

• 主要競爭對手:自由黨(LPC)、保守黨(CPC)、新民主黨(NDP)

 

歷史與影響

• 1990年初成立:起源於魁北克的主權運動,當時的梅奇湖憲改協議(Meech Lake Accord)失敗,使許多魁北克政治家不滿,從聯邦自由黨與保守黨分裂出來成立BQ。

• 1993年聯邦大選大勝:首次參選便獲得54席,成為官方反對黨(歷史上唯一一個以地區政黨身份成為加拿大反對黨的例子)。

• 2000年後影響力下降:隨著魁北克主權運動降溫,加拿大政治格局變化,BQ的席次逐漸減少。

• 2011年慘敗:在新民主黨(NDP)崛起的「橙色浪潮」中,BQ僅剩4席,幾乎消失。

• 2019年復甦:伊夫-弗朗索瓦·布朗謝帶領BQ在魁北克重新獲得支持,奪回32席,成為聯邦少數政府中的關鍵勢力。

• 2021年大選:維持32席,在聯邦議會持續發揮影響力。

 

主要政策與立場

 

1. 魁北克獨立與自治

• 長期目標是魁北克獨立,但短期內專注於爭取更多自治權。

• 反對聯邦政府對魁北克事務的干預,如移民政策、語言法、文化政策等。

 

2. 法語文化與身份認同

• 強烈支持《法語憲章》(Bill 101),維護法語在魁北克的優勢地位。

• 反對聯邦政府推動的雙語政策,認為這可能削弱法語文化。

 

3. 社會與經濟政策

• 偏向社會民主主義,支持社會福利、公共醫療、環境保護。

• 反對石油輸送管道,支持清潔能源發展。

• 要求更多聯邦資金流向魁北克的社會與基礎設施建設。

 

4. 反對聯邦干預魁北克內政

• 反對加拿大在魁北克省內的影響力,例如聯邦政府在魁北克投資項目的決策權。

• 主張魁北克應完全掌控自己的移民政策。

 

現狀與未來挑戰

• BQ 雖然無法單獨執政,但在少數政府的情況下,經常成為關鍵少數,影響政策走向。

• 主要競爭來自聯邦自由黨(吸引部分魁北克選民)和魁北克省內的省級政黨,如魁北克未來聯盟(CAQ)。

• 由於加拿大整體對魁北克獨立的支持度降低,BQ 需要平衡「獨立論述」與「實際政治利益」來維持選民支持。

 

魁北克政團的特殊性在於,它不像其他聯邦政黨那樣尋求全國執政,而是以魁北克的利益為唯一核心,目標是最終讓魁北克獨立。雖然目前獨立運動沒有強烈推動,但BQ仍是加拿大政治中的一股重要力量,在聯邦少數政府時期更是關鍵影響者。

 

加拿大聯邦綠黨(Green Party of Canada,GPC)是一個以環境保護為核心議題的政黨,主張可持續發展、社會正義和經濟平等。綠黨的理念強調環境、社會、經濟三個方面的可持續性,其政策不僅專注於解決氣候變遷問題,也涵蓋公共衛生、教育、勞工權益等領域。

 

基本資訊

• 成立時間:1983年

• 意識形態:環保主義、社會民主主義、進步主義

• 政治立場:左派(偏向社會自由主義)

• 主要支持群體:環保人士、年輕選民、城市居民、進步主義者

• 黨魁:梅伊Elizabeth Evans May2006年至2019年擔任聯邦綠黨黨魁,並於2011年聯邦大選中取得議席並連任至今,2025年2月4日,該黨批准採取聯合黨魁模式,梅伊和喬納森·佩德諾(Jonathan Pedneault)共同任命綠黨聯盟黨魁。

• 國際關係:與其他綠色政黨(如綠色國際)有聯繫,支持全球環保和可持續發展

 

歷史與影響

• 1983年成立:最初是由一群關心環境保護問題的活動家成立的,作為一個地方性的環保政黨逐步發展成為全國性政黨。

• 2000年代初:綠黨在聯邦選舉中逐漸獲得一定支持,特別是在環境問題越來越被關注的背景下。

• 2008年選舉突破:黨魁**伊莉莎白·梅(Elizabeth May)**在2008年成功當選為國會議員,這是綠黨首次在國會中擁有代表。

• 2021年大選:雖然綠黨在選舉中表現不如其他主要政黨,但仍在選民中保有穩定支持,並繼續在環境議題上發揮重要作用。

 

政策重點

綠黨的政策大多圍繞著環境可持續性和社會正義,以下是一些主要政策領域:

1. 氣候變遷與環境保護

• 推動碳中和:綠黨承諾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並強調通過大規模的綠色投資來實現減排。

• 可再生能源發展:積極推動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的普及,並逐步淘汰化石燃料的使用。

• 減少碳排放:實施碳稅,對高污染行業徵收稅收,並促使企業採用環保技術。

 

2. 社會正義與公平

• 收入不平等:推動社會福利改革,包括提高最低工資、推行全民基本收入等措施來減少貧富差距。

• 醫療保健:支持全民醫療保健系統,並主張擴大公共醫療服務,特別是在心理健康和老年人護理方面。

• 教育改革:支持教育系統的改進,推動普及高等教育及減少學生貸款負擔。

 

3. 原住民權益

• 承認原住民權利:強烈支持原住民的土地權利,並致力於解決原住民社區中的貧困和不平等問題。

• 尊重原住民文化:推動原住民的文化復興和語言保護,並確保他們在決策過程中有發言權。

 

4. 經濟與工作機會

• 綠色經濟:提倡綠色工作機會的創造,尤其是在清潔能源、公共交通和環境保護等領域。

• 就業保障:推動更加公平的勞動市場,保障勞工權益,支持工人組織。

 

儘管綠黨在推動環境政策方面有強烈的影響力,但它在聯邦大選中的表現相對較弱,主要面臨以下挑戰:

• 選民基礎局限:儘管環保議題越來越受到關注,但綠黨的選民基礎主要集中在環保人士和年輕選民中,難以擴展到更廣泛的選民群體。

• 資源不足:與其他主要政黨相比,綠黨的資金和組織資源較為有限。

• 政策綜合性挑戰:除了環保政策,綠黨需要在社會、經濟等多方面問題上提出更多具體可行的政策,才能獲得更廣泛的支持。

 

加拿大綠黨作為一個環保為核心的政黨,無論在政策領域還是社會運動中都扮演著重要角色。儘管面臨著來自其他主要政黨的競爭,但其在氣候變遷和社會正義等議題上的堅持,使其成為加拿大政壇中不可忽視的力量。

 

加拿大聯邦大選,4月28日將會由選民決定誰主浮沉,且看誰能領航,誰能改寫歷史?

在這片遼闊的北國大地,

政黨之間的風雲再起,

自由、保守、新民主,

誰能領航,誰能改寫歷史?

 

選舉的日子如期而至,

每一張選票,託付未來的希望,

捧著理想,走向命運的十字路口,

誰將為人民發聲,誰將掀起變革的浪潮?

 

魁北克的願望,西部的訴求,

中部的力量,東岸的渴望,

四方集結,無數的選擇,

 凝結成一場未來的博弈。

 

候選人的演講,口號如洪流,

但心中的選擇,卻始終不曾改變,

在這一刻,無論我們站在哪一方,

都是未來的建築師,都是命運的決策者。

 

2025428,改變的時刻,

每一位選民的聲音,都是革命的號角,

讓這場大選成為歷史的轉折,

讓每一個選擇都指引著希望的方向。

 

這就是民主

這就是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