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counter
Skip to main content

多倫多華人洗衣業專題探討 之一 多倫多首間華人洗衣店始於 1878 年

多倫多的華人營商之初,原來並不是餐飲業,而是洗衣業。根據多倫多城市目錄記載,Sam Ching(程森)於 1878 年在市中心 Adelaide Street East 9 號,開設了多倫多市首間華人洗衣店,並成為城市中第一位被正式記錄的華裔居民  2012年,多倫多市政府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條小巷“Ching Lane”,以紀念這位城市早期華人先驅 

註:Simon Fraser University的中文加拿大歷史專頁指出:「As early as 1878, a Chinese named Sam Ching came to Toronto to open a laundry at No. 9 Adelaide Street East 。《Canadian Encyclopedia》也確認:「Sam Ching, who operated a laundry at 9 Adelaide Street East, is the first recorded Chinese person in Toronto’s 1878 city directory

及至1881年時,市內只有四家華人洗衣店和10名華人居民,他們很可能是在1870年代中期,由於美國經濟衰退及不景氣而移居多倫多。加拿大太平洋鐵路竣工後,中國移民源源不斷乘火車從溫哥華來到多倫多。到1900年,多倫多市已有200名中國居民和95家中國商店。但商店分佈廣泛,只有少數洗衣店和商店,集中在教會街,央街和皇后街。

Lee Hong (李康)20 歲,他是第一個在1908 年租用 48 伊麗莎伯街經營洗衣店的人。多倫多物業評估冊顯示,由1908 年至1913 年租戶的名字包括 Lee ChongCong Lee Yee Chong(附圖的照片攝於 1912 5 28 )

1882 多倫多 YMCA 基督教青年會的週報記載居住在多倫多的16名華人中,其中9人參與在女王西街舉辦的查經班。1910 Cooke’s長老會的報告指出,星期日晚堂崇拜後的課堂吸引了逾一百名中國學生,學生學習字母表和簡單的詞語,唱詩和查經。

1902 洗衣店協會要求多倫多市議會向所有洗衣店開徵牌照費,此舉的目的是要制

止華裔新移民開設更多洗衣店。當時在多倫多約有100間由華人經營的洗衣店。多倫多市政府轄下的物業委員會批准了徵收 50 元牌照費。

中國人反對徵收這個數額的牌照費,他們要求繳付反映工場人數較低數額的牌照費。最後,委員會採納了 5 20 元之間的費用,該項修訂是由多倫多第一個加拿大非洲政客提出的。

初期的多倫多華人以經營洗衣業為主的現象,反映了當時華人面臨語言障礙與就業限制,洗衣業以其低資本、低門檻的特性成為主要的經濟突破口,也是華人社區形成與集聚的重要產業基礎。

1878年 Sam Ching (程森)開設首間華人洗衣店,成為首位被市錄的華裔居民。1981 整個多倫多市僅有大約10位華人居民和4間華人洗衣店  ,到1990 華人洗衣業快速擴張,洗衣店與其他商鋪如餐館等逐步在城市中形成社群聚落 

從以上的資料,探究當年的華人(19世紀末—20世紀初)為什麼選擇洗衣業?

    • 華人移民最早能進入的行業之一
    • 反映種族歧視、階級流動、移民勞動史
    • 由興盛到衰落,象徵社區經濟轉型
    • 多數華工因太平洋鐵路建設完成而失業,轉入服務業
    • 因語言障礙、歧視與排華政策,難以進入主流行業
    • 洗衣業門檻低(少量資金、簡單器材即可營業) 便成為華人「自營」的主要出路

多倫多的排華環境與洗衣業壟斷:

    • 歧視性法規限制華人進入工會、專業職業
    • 1900年代初,華人洗衣店在多倫多數量劇增,成為「唐人街外的華人足跡」

多倫多華人洗衣業的發展與興盛(1920s—1960s

  • 幾乎遍佈多倫多各個社區,「每個街角都有華人洗衣店」的現象
  • 家庭式經營:夫妻或兄弟合夥,長工時、勞動強度大
  • 與顧客建立長期關係,甚至成為社區聯繫的節點
  • 華人藉此逐漸累積資本,為下一代提供教育與向上流動的機會

多倫多華洗衣業的衰落與轉型(1970s—1990s

  1. 技術與市場轉變
    • 洗衣機普及,家庭自助洗衣機進入家庭
    • 自助洗衣店(coin laundry)與乾洗店取代傳統「手洗+熨燙」模式
  2. 新移民職業選擇多樣化

    • 1970年代後,加拿大移民政策開放專業人士
    • 新一代華人不再依賴洗衣業,轉向餐館、貿易、專業職業
  3. 唐人街與社區變遷
    • 唐人街搬遷與城市規劃影響(如士巴丹拿大道、登打士西街的重建)
    • 許多洗衣店結束營業或轉型為其他行業

4.社會與文化意義

  • 勞動與生存的象徵:代表早期華人「逆境求存」的精神
  • 社區記憶:許多加拿大人童年記憶中,都有「街角的華人洗衣店」
  • 族群歷史的縮影:折射排斥與融合的過程
  • 身份流動的踏腳石:不少華人家庭透過洗衣業供子女受教育,進入中產或專業階層

5.今昔對照

  1. 過去:華人洗衣店是華人社區在城市中最普遍的經濟活動,與「排華時代」密切相關。
  2. 現在:傳統華人洗衣店幾近消失,僅存個別由老一輩經營的乾洗店;新生代華人已進入科技、醫療、教育等領域。
  3. 遺產與記憶:
    • 城市檔案館與歷史學者仍保留不少照片與口述歷史
    • 一些藝術展覽與紀錄片(如 Chinese Laundry)重現這段歷史
    • 洗衣業不再是現實經濟,而成為華人移民史的重要文化符號

多倫多華人洗衣業的轉變反應的現象:

  • 多倫多華人洗衣業見證了族群在逆境下的奮鬥、適應與轉型
  • 它的興衰,不只是行業的消亡,更反映了華人社會從邊緣走向多元融合的歷史進程
  • 研究它,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一個族群如何透過勞動在異鄉立足,並在世代交替中改變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