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counter
Skip to main content

多倫多華人洗衣業專題探討 之三 多倫多華人洗衣業與太平洋鐵路的關係

加拿大華人移民最早可追溯至十九世紀中葉。1880年代,大批華工受僱於加拿大太平洋鐵路(Canadian Pacific Railway, CPR)的修建工程,主要負責開山鑿石、鋪軌運輸等高危低薪工作。鐵路於1885年竣工後,數以千計的華工面臨失業困境。他們既缺乏資本,又因語言隔閡與制度性歧視,難以進入主流勞動市場。

當時的社會環境對華人極為不利。1885年加拿大頒布人頭稅(Head Tax),對華人入境施加經濟負擔;1923年更進一步實施《排華法案》(Chinese Immigration Act),幾乎全面禁止華人移民。這些政策限制了華人的家庭團聚與經濟機會,使得許多單身男性只能尋找低門檻、自營式的謀生方式。

在各種有限選項中,洗衣業逐漸成為華人移民的主要出路。其原因包括:

  1. 門檻低:不需大量資金與技術,只需簡單器材(熨斗、木桶、刷具)即可營業。
  2. 語言要求低:與顧客交流僅限簡單的收衣、取衣,適合英語能力有限的移民。
  3. 可獨立經營:不需依賴僱主或加入工會,避免種族歧視的阻礙。
  4. 市場需求穩定:當時多倫多市民衣物繁複,專業洗燙成為生活必需品。

因此,自十九世紀末起,華人洗衣店開始在多倫多出現,並逐漸擴展至市區與郊區各社區。

排斥與限制下的行業壟斷:

華人雖然因歧視被排除於許多行業之外,但也因這種排斥而「集中」於洗衣業。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多倫多的每個主要街角都可能有一家華人經營的洗衣店。這些店鋪多為一人或家庭式經營,經營者往往需要每天工作1214小時,幾乎全年無休。

儘管辛勞,洗衣業卻提供了穩定的收入來源。對許多華人而言,它不僅是生計,更是「立足之業」──透過洗衣所得,部分移民逐步累積資本,並將資金投入下一代的教育,為家庭的社會流動奠基。

社區空間與唐人街的形成:

在洗衣業的推動下,華人逐漸在多倫多市中心聚居,最早的唐人街形成於士巴丹拿大道(Spadina Avenue)及登打士西街(Dundas Street West)一帶。這些店鋪的分佈既顯示了華人社群的地理軌跡,也使洗衣店成為非正式的「社區據點」:

  • 華人移民彼此交換資訊、介紹工作機會;
  • 店舖往往兼具住宿功能,成為單身華工的棲身之所;
  • 對本地居民而言,洗衣店則是他們與華人最直接的日常接觸。

洗衣店因此承載了雙重功能:既是維生的產業,也是社會互動與族群連結的場所。

總結而言,華人洗衣業在多倫多的出現並非偶然,而是歷史條件、制度歧視與市場需求交織的結果。鐵路工人失業、排華政策的限制、社會對華人的邊緣化,迫使華人尋找低門檻的謀生之道,而洗衣業正好提供了這樣的可能性。隨着時間推移,洗衣店在多倫多城市空間中普及,並逐漸成為華人社群的重要經濟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