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羅江畔 之 故事概念 葉左肇
汨羅江畔主要講述三閭大夫屈原的故事,屈原(約前340年~前278年),羋姓(一作嬭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出生於楚國丹陽秭歸(今湖北省宜昌市),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一說屈氏的來源是西周前期的楚國人屈紃)。
屈原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志向遠大。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毀謗,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 前278年,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楚國。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開闢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為“楚辭之祖”,楚國有名的辭賦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響。 屈原作品的出現,標誌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獨創的新時代 ,其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以屈原作品為主體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之一,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璀璨明珠,「逸響偉辭,卓絕一世」。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的“求索”精神,成為後世仁人誌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種高尚精神。
周顯王二十九年(前340年)正月初七日,一說周顯王三十年(前339年)正月十四日,屈原生於楚國丹陽秭歸。隔年,居樂平里。
周顯王三十九年(前330年),屈原居樂平里。自幼嗜書成癖,讀書多而雜,「石洞讀書」與「巴山野老授經」當在這一年。
周顯王四十年(前329年),居樂平里。屈原雖出身貴族,但因自幼生活在民眾之中,加以家庭的良好影響,故十分同情貧苦百姓。從這時起,小小年紀便做了許多體卹民眾的好事,博得了眾口一詞的讚譽。
約周慎王四年(前317年),屈原擔任楚懷王左徒,從事變法改革,制訂並出台各種法令。[在接下來的數年中,屈原繼續深入變法改革,與舊貴族和一切頑固勢力進行鬥爭。楚之形勢大變,舊貴族面臨覆滅的命運。
周赧王元年(前314年),屈原因上官大夫之謔而見疏,被罷黜左徒之官,任三閩大夫之職。
周赧王二年(前313年),秦國張儀破楚齊聯盟,楚懷王興師伐秦,結果都被秦打敗,漢中郡淪陷,史稱「丹陽之戰」。
周赧王三年(前312年),楚國發兵反擊秦國,在藍田(今陝西藍田一帶)大敗。楚懷王重新啟用屈原,讓他出使齊國,目的是讓齊楚兩國締結新的聯盟。
周赧王四年(前311年),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攻取楚召陵。惠文王願分漢中之半給楚,與楚結盟。楚懷王比起漢中的土地,更想要獲得張儀。張儀來到楚國,由於重金賄賂了靳尚,並得到楚懷王寵姬鄭袖進言,得到釋放回到秦國。秦惠文王死,子武王蕩立。屈原出使齊國,回來楚國的時候張儀已經離開,屈原勸諫王說:「為什麼不殺張儀?」懷王后悔,派人追張儀沒有追到。
周赧王五年(前310年),秦武王元年,張儀因不被武王滿意,離開秦國趕赴魏國。屈原仍事懷王為三閭大夫。
周赧王六年(前309年),秦武王二年,齊宣王欲為縱長,惡楚之與秦合,遣使遺楚王書,懷王猶豫不決,昭睢力諫,遂不合秦而合齊以善韓。
周赧王七年(前308年),秦武王三年,甘茂取韓宜陽。屈原居住在郢都,設壇教學。
周赧王十七年(前298年),秦昭王發兵出武關,攻楚,斬首五萬,取析(今河南淅川)及左右十五城而去。
周赧王十一年(前304年),屈原初流浪漢北(漢江以上,今河南南陽西峽、淅川一帶)。 秦楚複合,與屈原謀劃相反,而奸人必有諫言害之,避地漢北,當有不得已之情在,故《九章·抽思》有欲歸不得之意。
周赧王十三年(前302年),齊、魏、韓三國聯軍攻打楚國,楚懷王派太子橫到秦國為人質,請求秦出兵援救。秦王命客卿通率兵救楚,擊退了三國聯軍。隔年,秦國一大夫與太子橫因為私事爭鬥被殺。太子橫懼怕秦昭王怪罪,私自逃回楚國。此事使秦、楚兩國關係惡化,導致了秦國此後對楚國的頻繁進攻。 屈原憎恨楚懷王聽信小人諦言,讓不真實的語言蒙蔽了正確的語言,這些謠言將會損害楚國的利益,是方正的人不能容忍的,所以屈原在憂愁幽思而作《離騷》。
周赧王十九年(前296年),楚懷王死於秦國,秦國將他的屍體送回楚國安葬。諸侯由此認為秦國不義。秦、楚絕交。屈原被免去三閩大夫之職,放逐江南。他從郢都出發,先到鄂渚,然後入洞庭。
周赧王二十年(前295年),屈原到達長沙,在這楚先王始封之地遍覽山川形勢,甚起宗國之情。
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楚公頃王六年,秦國派白起前往伊闕攻打韓國,取得重大勝利,斬首二十四萬。秦國於是送給楚王書信說:「楚國背叛秦國,秦國準備率領諸侯討伐楚國,決一勝負。希望您整頓士卒,得以痛快地一戰。」楚公頃王很憂慮,就謀劃再與秦國講和。屈原不能容忍,便寫詩抒情表達了其對眷顧楚國,心繫懷王,不忘欲反」的感情,又指出,懷王最後落到客死他國的下場,就是因為「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
周赧王二十一年(前294年)到周赧王三十六年(前279年),屈原第二次被流放到南方的荒僻地區。這次流亡的路線,按《九章·哀郢》分析,是從郢都(今湖北江陵)出發,先往東南順江而下經過夏首(今湖北沙市東南)、遙望龍門(郢都東門)經由洞庭湖進入長江,然後又離開了夏普西(今湖北漢陽日),最後到南漢陽陵(今湖北漢陽),最後到聖櫗。時間長達十六年,在這之間並寫下了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如《九章·悲回風》等。
周赧王三十五年(前280年),楚公頃王十九年,秦將司馬錯攻楚,楚割讓上庸、漢北地;第二年,秦白起攻楚,取邪、鄧、西陵。
周赧王三十七年(前278年),白起更進一步攻下了郢都,楚公頃王只好跟那些執政的貴族們一起,狼狽不堪地逃難,「保於陳城(今河南淮陽)」。在極度苦悶、完全絕望的心情下,屈原於農曆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自盡。這一年大概是楚公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屈原當時六十二歲左右。
屈原死後三百年,魂歸故土,重回到郢都,再到鄂渚,然後入洞庭。《汨羅江畔》的微小說,融合楚地神話、山川精魂與詩歌之力,塑造一位橫跨人間與冥界的詩者形象,將屈原的流放之旅寫作一場靈魂的漂泊與覺醒,他在楚國衰敗、夢境幻界與神靈對話之間尋找「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