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歷史與旅遊黃頁 之 羅騰祥與大家樂
羅騰祥生於梅縣一個客家貧戶,後隨家人遷居南洋。高中時到香港投靠兄長羅桂祥,曾入讀英皇書院。抗日戰爭時期在位於啟德的遠東航空學校學習飛機維修,後響應抗日團體號召加入中華民國空軍,參與飛虎隊的飛機維修工作,曾被派往美國德薩斯州受訓。
戰後回到遠東航空學校任教,後曾從事汽車經紀。1952年加入兄長羅桂祥創辦的香港荳品有限公司(維他奶國際前身),任生產部經理。
1960年代末,羅騰祥欲自立創業,曾開設假髮廠但蝕本結業,又想起在美國接受訓練時接觸到的牛肉漢堡包,萌生開設快餐店的念頭。1968年羅騰祥與羅桂祥之子羅開睦離開香港荳品有限公司,創立快餐店「大家樂」。其後發展成大家樂集團並在香港上市,羅騰祥為第一任主席。
羅騰祥長女羅碧靈1982年加入大家樂,出任要職多年。幼女羅寶靈嫁予陳裕光。陳裕光在羅騰祥退休後接任集團主席,至2016年淡出大家樂業務。兒子羅開光,在陳裕光為集團主席時期曾任首席執行官,2016年接替陳裕光成為集團主席。首席執行官職位由羅開睦之子羅德承接任。同年6月30日羅騰祥辭世,享年101歲。
與同時代的很多香港人一樣,羅桂祥共有3位太太,8個孩子。維他奶逐漸發展起來之後,羅桂祥的弟弟、兒子等家族成員很多都在公司任職。上世紀60年代,羅桂祥開始安排自己的接班人,並最終選中第二個太太所生的兒子羅友禮接班。眼看無緣成為接班人,在公司工作多年的羅開睦和叔叔羅騰祥離開了公司,獨自創業。
1968年,他們成立了大家樂集團,主要做連鎖快餐店。大家樂成立之後做了諸多創新,典型的包括首創「半中半西」的快餐菜品,以及「自助式取餐」的模式。大家樂成立時,香港正處於快速發展的階段,白領數量增多,女性就業數量上升,快餐成了不少人的就餐選擇。乘着社會發展的東風,大家樂集團也逐漸發展為香港快餐行業的領軍企業。2020—2021財政年度,大家樂營收67億港元,在香港擁有352家門店,內地擁有121家門店。
羅騰祥等人離開維他奶創業後,羅桂祥的另一個兄弟羅芳祥也受到啟發,走上了創業的道路,成立了大快活集團。而且,他選擇進入和大家樂一樣的餐飲行業。在王惠玲、高君慧新書《香港人的大食堂》。書中以口述歷史的方式,訪問了「大家樂」的創辦人、家族成員、已退休員工、資深員工及高層管理者,對照香港社會發展的脈絡,追溯「大家樂」開創、擴張、發展的故事,以及企業文化的積累和傳承:
羅騰祥,1915年在梅縣出生,幼時隨父親在南洋生活,15歲來香港,在英皇書院預科畢業。年輕時是飛機維修工程師,日本侵華時加入中國空軍參與抗戰。戰後返回香港,1950至1969年間加入「維他奶」公司擔任廠長;1969年創業,1972年開始發展「大家樂」快餐,直至70歲退休。訪談前兩個月,羅騰祥剛度過100歲壽辰,這位百歲長者,精神矍鑠、腦筋清晰、記憶力非常好,而且風趣幽默,分享了100年的人生歷程、創業經過,以及作為中式快餐創辦人的理念和創意。
「維他奶」員工是55歲退休的,當時我已經53歲了,想到自己餘下的人生:退休後,沒錯,手上的公積金和股票可以養到家,閒時穿著拖鞋四處遊逛,生活優哉悠哉;但是,再過五、六年,一個60歲的長者拿著拐仗,若果就這樣走完人生路,我心裡覺得不舒坦。所以,一個53歲快將退休的人不願意退休,跟侄兒一起計劃搞生意,希望人生可以獲得一些成就感。
很多時候,一個聯想,就變成一個機會。嗱,我做快餐呢……,因為我去過美國受訓,我跟一個美國小兵做朋友,他帶我去吃東西,他叫那個做hamburger,我問什麼是hamburger呀?他說:You come, you come. I show you(過來、過來,我帶你去看看)。我傻里傻氣地跟著他走,那是在路邊的一架手推車,那人用一個火爐明火燒牛肉餅,嘩!氣味好香啊,夾兩片麵包連芥茉醬、青瓜,一口咬下去,香噴噴的,好爽呀!現在大家叫這個做漢堡包,當時我們叫牛肉包。
我在糖街店舖前面,加設一個煎牛扒的鑊,請一個師傅做牛肉餅,放在鑊上加上洋蔥一起煎,上面裝一個抽氣扇,那些香氣吹出來,你在那邊路過聞到,「嘩,好香啊!」便會走到這邊來買牛肉包。就這樣一路路有生意,效果不錯喎!今次我可以安安樂樂睡一覺喇。哈哈哈哈哈。
我盲摸摸地四處碰碰撞撞,希望碰上一個好機會嚐嚐成功的滋味。我們看見別人闖出了一個名堂,便會羨慕,嘩!很厲害喎!那些失敗了、沒能冒出頭來的,大家不知道他們也有一個歷程。我開始創業時是做假髮的,結果失敗了,香港假髮業蓬勃過一段時間後就沉寂了;我轉做洋娃娃頭髮,工作辛苦我可以承受,但是經常向賒數客戶追收欠款實在是很為難的事,我唯有放棄這間工廠。幸好牛肉包的銷路不錯,當時香港還未有賣漢堡包的快餐店,於是我決定專心做飲食生意。
我自己是在佐敦道分店做起的,樓下是外賣,樓上做餐廳,慢慢地,我要求有所改進。第一,不應只賣西餐,這是中國人的社會,為何不做中國人的飯餐?漸漸地我們加上中式食物;另外,樓面的人事一直有問題,加上勞工短缺,我們決定取消侍應捧餐形式,改行自助形式,省下來的人手開支,可以花在食材方面,顧客覺得抵食呀,那時一個大腩肉飯,好好賣的。
當時推出自助服務模式遇上不少困難。大家對自助式快餐不熟悉,有些客人大表不滿,其實吃西式自助餐一樣要自己捧著一隻碟取食物,可能普羅大眾沒有這種經驗,把自助方式叫做乞丐餐。我們要解決問題,於是安排服務員協助客人,若果有客人不願意自取,服務員可以幫忙,慢慢地自助方式被接受了。這就是我們的人生呀,遇到困難就要尋求解決方法,不要輕率地說:「不行呀、做不來呀!」凡事總有解決辦法的。
羅芳祥從「維他奶」退休出來後,負責打理駱克道分店;然後中環雪廠街有個舖位,朋友介紹我去看看,附近有寫字樓,我跟羅開睦講:「你不要搞電影喇,我們到中環開分店,由你去做啦。」於是雪廠街、佐敦道、駱克道三間舖,我們三個人各人打理一間。
然後,我們發現有新問題,你有一套行政,他有另一套行政,三個人之間沒有統籌,若果要擴展規模、多開幾間分店的話,必須統一管理模式。我們三個人和大哥羅階祥,四個人開會決定由一個人負責統籌,不要搞「三國主義」。羅芳祥不同意:「喂!如果由一個人統籌,豈非另外兩個人要隸屬於他?」於是大家投票決定,結果由羅開睦做統籌,羅芳祥由那時開始疏遠了,並且創立了「大快活」。
兩個集團互相競爭,大家當然有不高興的地方,最麻煩是搶舖位,今次有人用高價投標一個舖位,下次大家爭另一個舖位時再將投標價推高,雙方都有損失。後來我想通了,這是一個良好的競爭,沒有人願意被比下去的,對不對呀?好像球隊一樣,有兩個球隊爭先,你勤力練習所以比賽時贏了,我輸得心服口服。市場這東西,未開發前,你以為市場有限,利益會被人攤薄,市場開發出來了,原來可以容納更多競爭者。
我和羅開睦兩個人合力做好「大家樂」,我們有商有量、一起做決定,他專長於組織和推廣,我專門研究食材加工方法。開始時只是一個小工場,我們將免治牛肉和蒜蓉混和後,用手搓成牛肉丸,放入小鍋內炸,做出一個新菜式;這樣又搓又炸,整天只夠一個店的份量,於是我想到做一個模,放免治牛肉到鐵模上一撥,一下子就有十個牛肉丸,但牛肉丸總是黏著鐵模,要完整取出有點難度,我們試過塗一層油、又試過用透明膠紙,卒之把問題解決了,又快又好。然後又發現,因為做三文治是要先把麵包切皮的,若果將麵包皮切碎再烘乾,可以做成麵包糠與牛肉丸一起炸,當時我們還為這個菜式起了一個名稱,非常受歡迎。「大家樂」的創意就是這樣,「摸著石頭過河」。
許多人做生意,總是想將來由自己的孩子繼承,但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影子,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興趣,無可能代代相傳都有人接棒。我們搞上市就為了這個原因,希望可以吸引家族以外的人才。你是家族生意,人家知道最高那個位置一定由家族成員出任,試問外邊的專才怎會願意加入這種企業呢?上市的話,如果家族沒有適合的人才,便由外邊的專才來做。
不過,家族企業有個優點,它有一個中心,家族通常是大股東,他必定顧及企業的整體利益;專業經理的利益是薪酬和花紅,有時專業經理太過追求個人的眼前利益,可能會忽略了企業的長遠發展。如果家族中有能幹之士,最好由家族成員出任最高領導,家族人比較肯用心,不是計較金錢回報,而是為了企業的自豪感和成就感,這樣就最理想了。
我有什麼企業家特質?我是客家人,吃得苦,我的特質跟蘇格蘭人很相似,哈哈哈哈哈,蘇格蘭人常被英國人揾笨,結果反而鍛煉到實力。我自少已經培養出解決問題的能力,做生意也好,做什麼也好,人生總要解決問題,你遇上人生中一件要緊的事,碰到問題和困難,你怎樣做?你要盡全力解決問題。最好小孩時便練習解決難題的能力,將來他做人做事,包括創業、做生意,這個能力對他一定有很大的幫助
羅騰祥早年與家人移居南洋,高中時來港投靠兄長,入讀英皇書院,惟之後因戰火被迫放棄升讀大學、日軍侵華期間,響應抗日團體招募,運送物資到昆明,曾在遠東航空學校學習修理飛機,後來加入中國空軍,為美國志願航空隊「飛虎隊」修理戰鬥機、1945年被派往美國德薩斯州受訓,其後返回遠東航空學校任教、36歲時,加入了兄長羅桂祥創立的「香港荳品有限公司」(維他奶前身),工作18年。其後與姪兒羅開睦及兄弟合資創業,曾搞假髮廠生意,惟失敗告終、1968年,創立大家樂;翌年首間大家樂於銅鑼灣開幕、1999年成立「羅騰祥教育基金」,資助基層員工子女就讀大專課程,近700個家庭受惠、2016年6月30日晚在家人陪伴下安詳離世,享年10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