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counter
Skip to main content

香港歷史與旅遊黃頁 之 香港的街市

 

在多倫多日常買菜都會到超級市場,但是在香港買餸則多一個選擇,就是到「街市」買菜。

 

香港街市指香港大眾可買賣商品的街市,至2017年香港共有221座,每個香港行政區劃均有512座,售賣新鮮糧食的店鋪逾2,700家;分別由食物環境衛生署、房屋委員會或領展管理,亦有部分由其他私人公司營。

香港的街市(又稱「濕貨市場」或「街市」)是市民日常購買新鮮食材的重要場所,遍布全港各區,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食物環境衞生署(食環署)管理的公眾街市,以及一些私營街市組成。這些街市出售新鮮食品,如肉類、海鮮、蔬菜、水果、熟食及乾貨等。

於香港開埠初,傳統市場多數都是設立於街道旁,故此稱為街市(Street market)。至今大部份商販都已經遷入由食物環境衞生署管理的市政大廈的室內建築物,但沿用「街市」之名,英文為「market」;所以現在路邊的墟市或者市集已經較少。此外,於香港,現時的墟已經不再單一意思為街市,而可能為一處地方,例如大埔墟及聯和墟,兩地的街市則更改名稱為大埔墟街市及聯和墟街市。香港現時仍然存在的著名傳統市場有大埔墟、聯和墟、石湖墟、元朗墟、旺角花墟、金魚街、女人街、西營盤正街、北角春秧街及筲箕灣東大街等。

公眾街市過往由前市政局提供,目的是滿足社區需要,並用以遷置小販,避免他們在街上擺賣而對環境造成滋擾和阻礙人流及交通。但自七十年代開始,政府在一般情況下已沒有簽發新的小販牌照。由於當局過去多年完成了多項小販遷置工作,並為流動小販提供特惠津貼及遷置安排,鼓勵他們退還牌照,持牌小販的數目因而大幅減少。截至20083月,持牌小販的數目約為7,200名。另外,由於許多售賣濕貨的小販已遷入街市,街道上餘下的小販大部分售賣乾貨,他們一般對環境衛生造成的影響較少;加上政府對小販活動作出更妥善的管理,興建公眾街市以遷置小販的需要已逐漸減少。新鮮糧食店和大型超級市場的出現,亦大大改變了部分市民的購物習慣。香港超級市場的數目由2001年的約1,160間大幅增加至2007年的超過1,600間,增幅約40% 。公眾街市已不再是市民唯一可負擔的選擇或首選的購物地方。

香港政府根據《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釐定各類土地用途和設施規模、位置及地盤規定的準則。20094月以前,該標準訂明為每5565戶家庭設有一個公眾街市檔位,或每10,000人設有約4045個檔位。基於人口變化及新發展/重建計劃,部分公眾街市亦失去其傳統顧客群,以致空置率偏高。截至20083月,據食環署公眾街市的空置率顯示,79個由食環署管理的街市中約有三分之一的街市空置率達30%或以上;其中5個街市的空置率達到60%或以上。於200310月發表的《審計署署長第四十一號報告書》更指出,在200203年度,食環署有74個公眾街市招致經營虧損。經營虧損最高的十個街市,其經營虧損由646萬元至1,179萬元不等。報告更指出食環署有需要盡快進行全面檢討,以確定是否有街市應予以關閉;並促請食環署應認真重估是否有必要在街市加裝空調系統,以改善公眾街市的經營能力。

 

20094月,規劃署修訂《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刪除以人口為參考基礎的公眾街市規劃準則,並加入一籃子考慮因素,即「應按個別情況考慮是否闢建新公眾街市,以確保妥善運用公共資源。當局除了應考慮該區人口外,也應考慮其他相關因素,包括人口組合、社區需要、附近公營及私營街市設施的供應、新鮮糧食零售店的數目,以及區內市民對於保留小販區的意願等」。而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高永文曾於20121031日表示,於過去3年香港並無興建新街市,亦無計劃再興建新街市,但是有關香港政府部門將會繼續檢視需要。

香港著名的街市

1. 中環街市(Central Market

 歷史悠久,建於19世紀,現已活化成文創商場與休閒空間。

2. 灣仔街市(Wan Chai Market

 早期為傳統街市,現已改建為商住大樓,但新街市仍提供多種新鮮食材。

3. 北角春秧街街市(Chun Yeung Street Market

 以電車穿梭其中而聞名,充滿地道氣息,是北角居民的主要購物點。

4. 深水埗北河街街市(Pei Ho Street Market

 售賣平價新鮮食品,是深水埗一帶居民的主要街市之一。

5. 油麻地果欄(Yau Ma Tei Wholesale Fruit Market

 以批發水果聞名,亦有零售商,凌晨時分最為熱鬧。

6. 旺角花墟街市(Flower Market

 主要售賣各類花卉、園藝用品,特別是在農曆新年前最為繁忙。

7. 筲箕灣街市(Shau Kei Wan Market

 東區大型街市之一,提供多樣化食材,深受區內居民歡迎。

上環街市是香港歷史悠久的街市之一,位於香港島上環地區,涵蓋傳統公眾街市、乾貨店、海味街及藥材舖,展現了香港的地道飲食文化和貿易歷史。

8. 西營盤及上環街市(原中山紀念公園街市)

 位置:德輔道西與皇后街交界

 特色:

 售賣新鮮蔬果、肉類、海鮮等日常食品。

 設有熟食中心,提供港式小吃。

 經過翻新後,環境較傳統街市整潔舒適。

9. 海味街(德輔道西)

 特色:

 以販賣乾貨、海味聞名,如花膠、魚翅、瑤柱、乾蝦等。

 是香港歷史悠久的海味貿易中心之一,吸引本地和外地買家。

10. 藥材街(永樂街)

 特色:

 集中售賣中藥材、人參、鹿茸等中醫藥材。

 許多店鋪歷史悠久,提供中醫養生藥材及補品。

 

街市的特色

 新鮮貨品:相比超市,街市的生鮮食品通常更新鮮,特別是海鮮。

 議價文化:部分攤檔可以議價,增添購物樂趣。

 社區氣氛:街市是許多居民交流的場所,充滿人情味。